逐鹿文学
高分必读小说排行榜推荐

第3章

“待我军攻势受阻后,孙刘必生嫌隙。”

“然彼时刘备羽翼已丰,孙权再欲图之,恐难如愿。”

众人听闻程昱此言,有人赞同,也有人心存疑虑。

没过多久,前线传来军报,果然如程昱所料,孙权不但资助刘备粮草,更借调精兵强将助其抵御曹军。

待平定荆州后,北方几近安定,曹操的势力愈发壮大。

一日,曹操抚着程昱后背感慨道:”当年吕布偷袭兖州,吾几无立足之地。”

“幸得仲德运筹帷幄,否则安有今日成就?”

程昱笑答:”明公,古人云知足不辱,如今基业已成,也是昱该隐退之时了。”

此后,程昱交出兵权,深居简出。

建安十六年(211年),曹操率军西征凉州韩遂、马超,留曹丕与程昱等人镇守后方。

不久,河间郡田银、苏伯聚众作乱,曹丕派贾信率军平叛。

战后有千余叛军请降,朝中多数大臣主张依前例尽诛降卒。

程昱却谏言道:”昔日诛降,是因天下大乱,为儆效尤,令贼寇闻风而降。”

“今海内初定,且此等宵小之徒皆在我境作乱,诛之无益震慑,反失民心。”

“故昱以为不当加诛。”

大殿之上,程昱提出建议:”即便要处决叛将,也应先请示主公示下。”

几位大臣当即反驳:”军务可由我等自行决断,无须事事禀报主公。”

听完众人言论,程昱眼中精光一闪而逝,未再言语。

散朝后,曹丕私下召见程昱询问:”先生似乎另有高见?”

程昱详释道:”所谓’自行决断’之制,本为应对紧急军情所设。如今叛军既已伏罪请降,何来突发状况?老臣唯恐少主贸然决断,既损朝纲,又伤父子之情。”

曹丕恍然叹息:”先生深谋远虑,我不及也。”

待曹丕将河间叛乱详情禀明曹操,果获准允受降之命。

凯旋时,曹操执程昱之手赞道:”仲德既善筹谋,又能调和吾父子之情,得此良臣,实乃大幸。”

天下人观此无不感慨:得程昱辅佐,曹操可谓高枕无忧。

“若曹丕擅自做主,必在曹操心中埋下芥蒂。”

“程昱此举,实为曹氏父子化解潜在危机。”

陈留城内,曹操欣悦道:”此方为吾所求之谋士。”

东武阳陈宫眼中杀机愈盛,东阿程昱则对镜中未来深感满意。

忽见他余光扫过院墙,转身入内。待第二批死士持诛杀令冲入院落,惟见轩窗洞开,人影杳然。

程昱传

破窗之声刚落,黑影如潮水般涌向后山。地窖中,程昱推开木床,掸了掸衣袍,从容踏出正门。

此刻旁白骤起:

“程荀彧性烈似火,行事常剑走偏锋,故与曹魏群僚多生龃龉。”

“兖州沦陷那年,飞蝗蔽日,饿殍遍野。为解三军断粮之危,此人竟在军粮中混入……”画面在此戛然而止。

虽得孟德信重,暗箭始终难防。某日构陷谋反之奏竟达天听,幸主公掷简大笑,反赐金银以固其位。

建安十八年,卫尉印绶加身;黄初元年,安乡侯爵耀门楣。正当三公冠冕将至,八十老臣溘然长逝。曹丕抚棺恸哭,追封车骑将军,谥”肃侯”。十三载后,其像终入太祖庙庭。

光幕定格时,评语逐现:

“刚烈其表,经纬其里。文能安邦,武可定国。然……之举,终成白圭之玷。”

谋士榜第十二席揭晓:

【战略三芒】【战术双星】【治政三辉】【影响两曜】

总评:十星临空

九州观者尽失其声。

七四九

七二九

“程昱竟在军粮里掺了 ** ?”

“这哪是谋士,分明是食人恶鬼!”

“细思极恐,不知那 ** 取自活人还是尸首?”

“乱世当用重典!百姓都易子而食了,程昱为曹公筹粮,掺 ** 有何不可?”

九州大地议论沸腾,有人高举讨逆旗,也有人为程昱辩解。

刚 ** 遁走的程昱听着满城风雨,攥紧了袖中竹简。

他比谁都清楚——若真到绝境,自己确会行此极端。

但如今东窗事发,多年经营的名望顷刻崩塌。那些曾递来橄榄枝的诸侯,只怕要急急缩回手去。

这世上,谁会为个谋士玷污门庭?

唯独曹公……

“掺 ** ?!”

曹操猛地拍碎案上简牍。

此刻若收留程昱,陈宫那帮兖州士族定会趁机大做文章。到时候“曹贼”与“食人魔”的污名,怕是要永远烙在身上。

可转念间,眼前浮现出程昱雪夜献计的身影。

“他行此下策,终究是为助我对抗吕布。如今我困守鄄城,不正需这柄毒刃?”

狼毫重重顿在绢帛上,墨迹如决断般晕开。

东武阳城内,陈宫将酒爵砸向地图:“好个程恶魔!曹阿瞒,你敢收他,我就让兖州百姓生啖汝肉!”

文吏们捧着连夜罗织的十大罪状鱼贯而出,誓要将程昱钉在千古耻辱柱上。

金榜转眼便成过眼云烟,但士族笔杆子写的戏文童谣,却能让贩夫走卒世代传唱。

“且慢!”

陈宫突然叫住心腹。

“把埋伏在官道的死士撤回来——现在杀他,反倒成全了忠义之名。”

陈宫赶忙吩咐身旁的侍从。

此刻留着程昱性命,远比 ** 他更有价值。

楚云的声音又一次传来。

“谋士榜第十一位,扶风 ** 。”

话音刚落,天幕上便显现出一人身影。

虽头戴纶巾,却相貌 ** 。

此人正是 ** 。

右扶风郡内, ** 望着空中自己的影像,既惊且喜。

年仅十五岁的他,竟能跻身谋士榜第十一位,实在出乎意料。

楚云继续解说:” ** ,字孝直,扶风郡郿县人。

生于熹平五年,乃名士法真之孙,自幼聪颖过人。

建安初年,天下动荡, ** 与好友孟达一同入蜀投奔刘璋,在此期间结识张松。

但刘璋不识英才, ** 久不得志,仅获县令微职。

常向张松倾诉怀才不遇之苦。

张松深知 ** 才干,对其遭遇感慨万千。

建安十三年,张松出使曹操遭冷遇,返蜀后力劝刘璋与曹操断交,转而结好刘备。

赤壁战后,刘备势大。

刘璋欲遣使结盟,张松举荐 ** 。

** 起初推辞,经刘璋敦促与张松劝说方才应允。

至荆州后,刘备盛情相待,二人相谈甚契。

** 察觉刘备雄才大略,堪为明主。

返蜀后,便与张松密谋投效刘备。”

见此情形,世人再度感叹刘备的惊人运势。

迄今已有陈登、徐庶、庞统、 ** 等英才相继来投。

众多人才纷纷主动投奔刘备,唯有庞统是个例外。这股吸引贤士的独特魅力,堪与曹 ** 肩。

“为何榜上英杰尽出自曹、刘、袁三家门下?”观者不禁生疑,莫非在群雄并起的年代,唯有此三人被视作真正的明主?

益州牧刘焉凝视着垂首不语的刘璋,愠色道:”如此大才竟被汝拱手让人,真是朽木不可雕也。”见儿子这般怯懦模样,刘焉暗自忧心。虽不知后来变故,但从过往推演已见分晓——这益州沃土终将成为刘备龙兴之地,而刘氏血脉恐难保全。

唯一慰藉是张松等人尚未入仕,经此一事,想必更不敢来投。少了内应相助,刘备图谋益州势必艰难许多。

安喜县内,张飞拍案笑道:”大哥真乃天命所归!”关羽亦展露笑颜。刘备却叹道:”那少年英才方十五岁,尚难效力。”关羽捻须进言:”观此天机,敌手或会抢先截杀未来贤士。”刘备闻言色变,然眼下势单力薄,护才之事着实棘手。

张飞沉吟片刻,开口道:”兄长,绿林道上多的是刀口舔血的游侠儿。只要赏金够分量,便可驱使他们效命。不如雇些江湖好手,暗中护卫诸位先生?”

“游侠?信得过么?”刘备眉头微蹙。

“这些人过的本就是朝不保夕的日子,全靠接下买卖糊口。若坏了规矩,今后在江湖上再难立足。故而接了差事,除非丢了性命,否则定会办妥。”张飞拍着胸脯保证。

关羽捋须附和:”昔年某避祸江湖时,也曾与游侠打过交道,确如翼德所言。”

“既如此,便雇游侠暗中相护。”刘备终于拍板。

恰在此时,楚云的旁白悠然响起:

“建安十六年,曹操命钟繇率部征讨汉中张鲁。刘璋唯恐曹军得汉中后觊觎益州,**等人趁机进言,邀刘备入蜀共抗张鲁。优柔寡断的刘璋当即应允,更遣**为使,再度出使荆州。

**接令后,携挚友孟达各领精兵两千,前往迎请刘备。当夜密谈时分,**独自夤夜造访。”

光影交织间,但见**肃然长揖:”明公怀吞吐寰宇之志,却少王霸之基业;刘璋坐拥天府之国,反缺雄主胸襟。松与某愿为内应,助明公取益州为立身之本。此地物阜民丰,兼有重峦叠嶂之险,若得之,霸业可成矣。”

刘备初时推拒,经庞统等人力劝,终纳**之计。建安十七年,张松通敌之事被其兄张肃告发,刘璋盛怒之下将张松正法,刘玄德遂与益州牧彻底反目,挥师直指成都。

益州官员郑度向刘璋献计,提议加强城防,同时将粮草物资尽数转移,以消耗刘备军实力。

刘备得知此计,心中忧虑,急召众将商议。

**听后却淡然道:“主公不必多虑。”

“为何?”刘备不解。

若刘璋采纳此策,必将对己方造成重大打击,攻取成都的计划也将彻底失败。

**笑道:“刘璋虽无雄才,却心系百姓。若行坚壁清野之策,必使民生凋敝,因此他断不会采纳郑度之计。”

刘备这才安心,继续按原计划进军。

果然,刘璋非但拒绝郑度之策,还将其罢官。

建安十九年,刘备大军围困成都。蜀郡太守许靖欲出城投降,事泄被捕。

念及许靖名望甚高,且正值战事关键,刘璋未加诛杀。

刘璋投降后,刘备起初不愿任用许靖。

**进言道:“许靖虽负盛名,却无真才实学,徒有虚名之辈。然主公初定益州,根基未稳。许靖在蜀地声望极高,若弃之不用,天下贤才何以归附?望主公效燕昭王重用郭隗之举,厚待许靖,方能使四方英才争相投效。”

刘备叹道:“若非孝直言明,险些误了大事。”遂重用许靖。

欲立足益州,刘备需与当地豪强士族交好,唯有获得他们的支持,方能稳固根基。

有人建议刘备娶刘璋旧部吴懿的妹妹为妻。

刘备立即摇头:“吴氏是刘璋亡兄刘瑁的遗孀,刘瑁与我同宗。迎娶同族之妻有违礼法,万万不可。”

**听后说道:“若论亲疏,主公与吴氏的关系,比得上当年晋文公与子圉吗?”

刘备一时无言。

微信阅读

评论 抢沙发

登录

找回密码

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