智核实验室的中央控制室里,蓝光如潮汐般起伏。陈墨的指尖悬在虚拟键盘上方三毫米处,没有接触任何实体,却有一行行代码顺着他的脑电波指令流淌而出——这是“神经直连”技术的应用,由完美筑基药剂催生的脑机接口进阶形态,能让思维直接转化为数字信号。
“第37号实验体,超频模式持续92分钟,神经递质水平稳定在阈值81%,未出现异常放电。”主控屏幕上跳出监测数据,负责记录的研究员李默推了推眼镜,镜片反射着数据流的冷光。他是首批注射完美筑基药剂的七人之一,此刻正处于普通状态——即使是50倍于常人的学习能力,也足够完成精密的数据记录。
陈墨微微颔首,目光扫过实验室的七个工作区。每个区域都有一名核心研究员,他们的额角贴着极薄的监测贴片,能实时传输脑电波特征,但没有强制束缚装置。这是他定下的“可控准则”:用技术赋能,而非用手段禁锢。
“人工智能‘智核-Ω’的逻辑闭环测试进度如何?”陈墨的声音在控制室里回荡,普通状态下的声线平稳,却带着一种无需强调的权威。
负责AI研发的张恒抬手激活超频模式,瞳孔在0.2秒内完成聚焦,语速比平时快了三倍:“已完成10^6组伦理困境模拟,自主决策准确率97.3%,在‘牺牲少数保全多数’类问题上,仍有0.7%的波动,需要进一步优化价值权重。”他说话时,面前的全息投影正演示着AI对极端场景的应对方案,每个选择都附带长达百页的推导过程。
陈墨开启超频,100倍算力瞬间让他穿透层层数据,直抵AI的算法核心。他能看到张恒在代码中留下的“引导因子”——那是一种基于人类集体道德观的加权模型,确保AI的决策始终锚定社会共识。“增加‘个体权益不可侵犯’的权重参数,调到0.8。”他的指令简洁精准,“我们要的是有温度的智能,不是冰冷的计算器。”
关闭超频后,陈墨走到恒温储存柜前。柜门无声滑开,淡金色的完美筑基药剂在特制容器中悬浮,瓶身标注着“仅限核心团队使用”的字样。这是他为技术筑起的第一道防线:药剂只供给通过三年忠诚度考核的研究员,且每人每月配额严格控制在10支以内,既满足工作需求,又避免形成依赖。
“欧洲分部申请接入‘智核-Ω’的基础算法,用于优化医疗诊断系统。”通讯器里传来行政主管的声音,带着谨慎的试探,“他们承诺签署永久保密协议。”
“拒绝。”陈墨的回答没有犹豫,“基础算法可以共享,但核心的‘价值判断模块’必须留在总部。告诉他们,想要提升诊断效率,我们可以外派技术团队,用离线模式提供支持。”
他很清楚,技术的扩散需要节奏。过去五年,智核公司以生物科技为掩护,悄然涉足金融、医疗、新能源等领域,每一次扩张都遵循“可控渗透”原则:在目标行业布局不超过20%的市场份额,用技术优势获取利润,却不谋求垄断。这种克制,让公司在资本市场始终保持低调,避免成为众矢之的。
实验室的钟摆指向午夜,七个工作区依然灯火通明。研究员们在普通与超频模式间自如切换,没有监测仪器的刺耳警报,只有键盘敲击声与偶尔的低声讨论。陈墨站在落地窗前,看着纽约的夜景,完美筑基药剂在体内形成的适配酶正平稳工作,像一群恪尽职守的卫兵。
他知道,掌控的真谛不是紧握不放,而是张弛有度。就像此刻,他将最顶尖的技术藏在智核的壁垒之内,却给了墙内人足够的空间与尊重——这种平衡,才是公司稳步扩张的根基。
第二章 智能边界,扩张之翼
苏黎世的私人银行里,行长对着屏幕上跳动的数字,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。
过去半年,一个代号“静流”的账户通过高频交易获利47亿美元,却没有触发任何反洗钱预警。每笔交易都精准踩在监管红线边缘,持仓时间从不超过180秒,买卖标的分散在全球200多个市场,像一条滑不溜丢的鱼,让人抓不住踪迹。
“‘静流’又有新指令了。”交易员的声音带着敬畏,屏幕上弹出一行加密指令:“买入莱茵金属1.2%流通股,用7个离岸账户分仓操作,单次成交不超过5000股。”
这正是智核公司的金融布局之一。由张恒带领团队优化的“智核-Ω”分支算法,能在100倍算力支撑下,捕捉到市场上转瞬即逝的套利机会。而这一切,都通过53家壳公司形成的网络完成,从表面看,与智核总部没有任何关联。
“新能源部门传来消息,我们研发的固态电池能量密度突破400Wh/kg,比行业领先水平高17%。”李默拿着报告走进中央控制室,他的监测贴片显示,过去24小时内,他仅开启过3次超频模式,每次都不超过30分钟,“丰田和宝马都发来合作意向,愿意支付12亿美元的技术授权费。”
陈墨正在调试“神经直连”的延迟参数,闻言抬眼:“只授权生产工艺,保留材料配方的核心专利。告诉他们,可以派人来总部学习,但实验室的核心区域禁止进入。”
他调出新能源领域的扩张地图,全球已有11家汽车厂商采用智核的电池技术,但没有一家知道,这项技术的突破源自研究员在超频模式下,用100倍算力破解了锂金属枝晶生长的微观机理。“在阿根廷的锂矿项目,持股比例控制在35%,让当地资本占大头,我们只负责技术输出。”
这种“技术换市场”的模式,是陈墨定下的扩张铁律。智核公司的核心资产永远是人才与算法,而非厂房或矿场。就像他们在医疗领域的布局:通过为梅奥诊所、协和医院等顶级机构提供AI诊断辅助系统,获取海量病历数据,反哺算法迭代,却从不直接涉足医疗机构的运营。
“‘智核-Ω’在处理罕见病诊断时,发现了37例现有医学典籍未记载的病例。”负责医疗算法的研究员周琳开启超频,语速均匀地汇报,“我们用100倍算力反向推导,找到了可能的致病基因,相关论文已经通过匿名渠道提交给《柳叶刀》。”
陈墨点头赞许。这正是他希望看到的:技术在可控范围内创造价值。为了确保这种平衡,他为“智核-Ω”设置了双重保险:一是任何涉及人类生命的决策,最终必须由医生确认;二是算法的学习数据每季度都会接受第三方伦理委员会的审查。
“暗网有消息,九头蛇组织在悬赏完美筑基药剂的配方,出价已经到了2亿美元。”安全主管的声音从加密频道传来,带着一丝紧张,“我们监测到有三个黑客团体试图入侵我们的外围服务器,都被防火墙拦下来了。”
陈墨并不意外。自智核公司在行业内崭露头角,觊觎他们技术的势力就从未消失。“启动‘迷宫协议’,给外围服务器植入虚假配方,引导他们往错误的方向研究。”他语气平静,“同时加强核心团队的安保,给每个人配备的应急通讯器,增加生物特征验证环节。”
他走到实验室的基因测序仪前,屏幕上显示着艾迪的适配酶基因序列——这份核心数据被分割成128段,存储在全球不同的服务器里,只有七名研究员的脑电波特征同时匹配,才能完整调取。这是比任何密码都可靠的锁,因为它藏在每个人的意识深处。
当第一缕晨光透过控制室的天窗照进来时,“智核-Ω”完成了第100万次成功交易。陈墨看着账户余额稳步增长,没有丝毫兴奋,只有一种如履薄冰的清醒。他知道,智核公司的扩张就像在钢丝上行走,左边是技术垄断的深渊,右边是过度开放的陷阱,唯有保持平衡,才能走得长远。
第三章 协同之效,无形之界
智核实验室的每周例会上,全息投影将七个工作区的画面汇聚成环形。
“金融算法的‘波动率捕捉模块’需要优化,上周在应对英国脱欧公投余波时,反应速度慢了0.3秒。”张恒调出数据图表,普通状态下的他思维缜密,“我计划用三天时间,在超频模式下完成10万组历史数据回测。”
“医疗组可以抽调20%的算力支持。”周琳立刻回应,她的监测数据显示,最近一周医疗算法的负载率只有65%,“我们的罕见病模型暂时进入稳定期,空闲资源可以共享。”
这种内部资源调配是智核公司的常态。陈墨设计的“算力池”系统,能实时统计各团队的资源使用情况,在保证核心项目的前提下,实现算力共享。就像此刻,当张恒的金融算法遇到瓶颈,其他团队能无缝支援,却不必知晓彼此项目的核心细节——这是技术保密与协同效率的完美平衡。
“新能源材料的量子模拟需要更大的计算力。”负责材料研发的研究员王鹏推了推监测贴片,“我们需要调用‘外延算力’模块,接入军方的量子计算机进行辅助运算。”
陈墨沉吟片刻。“外延算力”是智核公司与美国军方的合作项目,通过脑机接口将部分计算任务转移到外部量子芯片,能让超频模式的效率再提升50%,但也意味着技术有外泄风险。“可以接入,但限定运算内容只能是公开的材料数据库,禁止涉及我们的专利配方。”他补充道,“我会亲自审核运算日志。”
会议结束后,李默留在控制室,手里拿着一份特殊的报告:“这是七名研究员的心理评估结果,全部显示‘高度认同公司理念’,没有发现抵触情绪。”他顿了顿,低声说,“不过……周琳最近三次超频都选择在深夜,且没有记录具体用途。”
陈墨接过报告,指尖划过周琳的名字。他没有立刻调取监控,而是打开了周琳的项目日志——在加密文件夹深处,藏着一个未命名文档,里面是她用100倍算力研究的成果:一种能早期筛查老年痴呆症的AI模型,数据来源是她患有该病的祖母的病历。
“她在做私人研究,但没有滥用算力。”陈墨合上报告,对李默说,“给每个人留10%的‘自由算力’,只要不涉及核心技术,不必过多干涉。”
这是他的管理哲学:信任是最好的约束。完美筑基药剂不仅提升了研究员的能力,也放大了他们的责任感——当一个人能清晰看到自己工作的价值,背叛就失去了土壤。就像王鹏,他的新能源材料研究能让电动汽车续航提升一倍,这种成就感带来的驱动力,远胜过任何监控。
“‘智核-Ω’的用户画像系统发现一个异常账号,在过去三个月里,持续关注我们所有合作企业的股价波动。”张恒的紧急通讯打断了陈墨的思考,“IP地址追踪到华盛顿的一家智库,背后资金与几个反华议员有关。”
陈墨开启超频,100倍算力让他瞬间理清了对方的意图:通过分析智核的合作网络,推测公司的技术布局,进而推动限制法案。“让‘智核-Ω’给他们推送虚假的合作意向,引导他们关注非洲市场,远离我们在欧洲的核心业务。”他关闭超频,补充道,“同时让法务部准备应对预案,必要时可以公开部分非核心技术,展示我们的‘透明化’。”
这种“示假隐真”的策略,是智核公司在国际博弈中生存的关键。陈墨很清楚,绝对的技术保密不现实,与其被动曝光,不如主动释放一些“无害技术”,既能安抚外界疑虑,又能掩护真正的核心进展。
傍晚时分,周琳主动找到陈墨,展示了她的老年痴呆症筛查模型:“用100倍算力对比了30万份影像数据,准确率达到92%,想申请公司的‘公益转化基金’,让这个模型能免费供基层医院使用。”
陈墨看着她眼中的期待,想起了自己研发完美筑基药剂的初衷。“批准。”他微笑着说,“不仅要提供模型,还要派技术团队去培训,确保他们能用好这个工具。”
当实验室的灯光逐一点亮,七名研究员在各自的工作区忙碌,普通与超频模式交替切换,像一场无声的交响乐。陈墨站在中央控制室,感受着这种有序的活力,突然明白:智核公司真正的壁垒,从来不是保密协议或监测设备,而是这群人与技术共生的默契——他们既是技术的使用者,也是守护者,这种双重身份,构成了最坚固的防线。
第四章 算力伦理,平衡之道
联合国人工智能伦理委员会的视频会议上,代表们的争论像失控的数据流。
“智核公司的‘智核-Ω’已经深度参与全球金融交易,却拒绝公开算法原理,这本身就是对市场公平的威胁!”欧盟代表的声音带着尖锐的指责,屏幕上跳出的数据显示,智核关联账户的投资回报率比行业平均水平高出37%。
陈墨坐在虚拟会议桌的主位,普通状态下的他表情平静,50倍学习能力让他能同时处理七国代表的发言逻辑。“算法原理涉及商业机密,但我们愿意接受第三方审计,证明没有使用内幕信息或操纵市场。”他调出“智核-Ω”的决策日志,“每笔交易的依据都来自公开数据,只是处理效率更高。”
这是智核公司第一次在国际场合公开回应质疑。陈墨知道,随着公司影响力扩大,躲在幕后已不可能,必须建立新的平衡:既守住技术核心,又展现足够的透明度。
“效率优势本身就是垄断!”美国代表敲着桌子,“你们的高频交易让传统机构失去了竞争力,这会引发系统性风险。”
陈墨开启超频,100倍算力让他瞬间构建出反驳的逻辑链:“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,智核相关账户的交易量只占全球市场的0.8%,远低于引发系统性风险的阈值。而且我们的算法设置了‘熔断机制’,当市场波动超过5%时,会自动停止交易。”他的语速平稳,却带着不容置疑的说服力,“真正的风险不是效率,而是技术垄断——这正是我们不谋求市场主导地位的原因。”
会议最终达成妥协:智核公司需每季度向联合国提交交易日志审计报告,但算法核心仍受保护。挂断通讯后,陈墨揉了揉眉心,超频状态下的高度专注让他有些疲惫。
“刚才的辩论中,‘智核-Ω’实时生成了17种应对方案,最终被您采纳的是第9种。”张恒递过一杯特制营养液,里面的氨基酸能快速补充神经递质,“模型显示,这种‘示弱+数据佐证’的策略,被接受概率最高。”
陈墨接过杯子,却没有喝:“AI能计算概率,却算不出人心。那些代表真正担心的,不是我们的交易,而是技术失控的恐惧。”他看着窗外,“给‘智核-Ω’增加‘共情模块’,分析人类情绪背后的深层需求,不只是表面的语言。”
这是他对AI发展的底线:工具可以强大,但必须理解人性。就像他们在医疗领域的实践——“智核-Ω”能比医生更快做出诊断,却永远会在结论前加上一句:“最终决策请结合患者意愿”。
“非洲分部的疫苗冷链监控系统遇到难题,当地电网不稳定,导致AI模型频繁离线。”周琳的通讯带着电流声,“我用100倍算力设计了一种‘离线优先’模式,能在断电时切换到本地计算,数据恢复后再同步云端,需要派团队去部署。”
“让王鹏带队去,他的材料团队刚研发出一种低功耗芯片,正好适合当地环境。”陈墨立刻做出安排,“给他们配备最先进的防护设备,另外……允许他们携带5支完美筑基药剂,应对紧急情况,但必须记录使用明细。”
这种“特殊授权”极少出现,却体现了陈墨的管理智慧:规则是框架,但不能僵化。就像他给七名研究员的权限——他们可以自主决定超频的时机和时长,只需在事后提交用途说明,这种信任换来的是更高的自律。
“九头蛇组织的仿制品在暗网流通了,据说是根据我们放出的虚假配方制造的,副作用很强,已经出现了12例死亡报告。”安全主管的声音凝重,“国际刑警想让我们提供正版配方的解毒方案。”
陈墨沉默片刻,做出了一个意外的决定:“提供。但只给解毒方案,不解释原理。”他看着安全主管惊讶的表情,补充道,“我们不做救世主,但也不能见死不救。这是底线,和技术无关。”
当解毒方案通过加密渠道发送给国际刑警时,陈墨站在恒温储存柜前,看着里面的完美筑基药剂。淡金色的液体在灯光下泛着柔和的光,像某种生命的隐喻。他知道,智核公司的扩张之路,本质上是在探索技术与人性的边界——既不能因恐惧而停滞,也不能为利益而狂奔。
深夜的实验室里,“智核-Ω”的最新版本正在测试,屏幕上跳动的不再只是冰冷的数据,还有模拟的人类情绪曲线。陈墨看着AI对“善意谎言”的伦理判断,突然想起刚穿越时服用第一片NZT的感觉——那时他只渴望力量,而现在,他更懂得力量背后的责任。
或许这就是完美筑基的真谛:不仅要筑基智慧,更要筑基人心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