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秋的清晨,寒霜给红旗合作社的麦田镀上了一层白霜,林晚秋踩着田埂上的露水,手里拿着一个巴掌大的二维码标签,弯腰贴在麦田边的木牌上。标签上印着“红旗合作社——抗逆小麦”的字样,下面一行小字写着“扫码查看种植全流程”。
“晚秋,这二维码真能看到麦子是怎么种出来的?”跟在身后的王秀琴凑过来,手指轻轻碰了碰标签上的黑白图案。自从加工厂走上正轨,她每天除了盯着生产,最爱跟着林晚秋学这些“新鲜玩意儿”,手机里的APP比村里的年轻人还多。
林晚秋拿出手机,打开扫码功能,对准二维码轻轻一扫,屏幕上立刻跳出一个页面:顶部是合作社的麦田全景图,下面分了“种植档案”“施肥记录”“灌溉日志”“检测报告”四个板块。她点开“种植档案”,里面清晰地写着“播种时间:2024年10月15日,品种:冀麦418(抗逆型),种植户:王大伯”;再点开“施肥记录”,10月20日施有机肥、11月5日施测土配方肥的时间和用量都一目了然,甚至还附了肥料的质检报告照片。
“你看,从播种到现在,每一步都记在上面了。”林晚秋把手机递给王秀琴,“等麦子成熟加工成面粉,我们再给面粉袋贴上这个二维码,消费者扫码就能看到麦子怎么种、怎么收、怎么磨成粉,心里就踏实了。”
王秀琴反复划着手机屏幕,眼里满是惊讶:“这也太详细了!上次北京的经销商还说,现在城里人买东西就认‘透明’,有了这个,咱们的面粉肯定能卖个好价钱!”
林晚秋笑着点头,心里却在盘算着更长远的计划。这套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,是完成“品牌建设”任务后系统给的奖励,不仅能记录种植加工流程,还能对接县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的数据库,每批产品的检测报告都能实时上传。她知道,现在消费者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,尤其是像槐菊清润茶、腌白菜罐头这些直接入口的产品,光说“无添加”不够,得有实实在在的证据——这二维码,就是给消费者的“定心丸”。
正说着,林卫东骑着自行车赶过来,车筐里放着一摞文件,脸上带着急冲冲的神色:“晚秋,县农科所的张研究员来电话,说绿色食品认证的材料还差两项,得赶紧补!”
林晚秋心里一紧,连忙接过文件。申请绿色食品认证是她今年的重点计划,从春天就开始准备,光是土壤检测就做了三次,加工车间的无菌改造更是花了两万多块。她翻开文件,指着其中一页对林卫东说:“是不是少了槐菊种植基地的环境评估报告?我上周就让会计去县环保局开了,怎么还没拿来?”
“会计说环保局的同志去乡下检查了,得等明天才能盖章。”林卫东擦了擦额头的汗,“张研究员说下周三就是认证材料提交的最后期限,要是赶不上,就得等明年了。”
林晚秋皱了皱眉,心里盘算着:明天去环保局拿报告,后天整理装订,大后天一早送去过审核,时间应该还来得及。她把文件塞进随身的帆布包,对王秀琴说:“秀琴,你先盯着加工厂的生产,特别是今天要发的槐菊茶,一定要把二维码贴好,别漏了。我去趟县城,顺便看看环保局的报告能不能提前拿。”
王秀琴连忙点头:“你放心去吧,加工厂这边我盯着,保证不出错!”
林晚秋骑着自行车往县城赶,深秋的风刮在脸上有些凉,她却没心思顾这些。绿色食品认证对合作社太重要了——有了这个认证,产品就能进入大型超市的“绿色食品专区”,价格能提高20%以上,还能拿到政府的农业补贴。上次北京的经销商就说,要是产品能拿到绿色认证,他们愿意把每年的供货量从五十万增加到一百万。
赶到县环保局时,已经是上午十一点。办公室里只有一位年轻的工作人员,正对着电脑整理文件。林晚秋说明来意,对方却有些为难:“大姐,评估报告的章得我们主任盖,可主任去下面乡镇检查秸秆禁烧了,得明天才能回来。”
“同志,能不能通融一下?我们申请绿色食品认证,后天就得交材料,要是赶不上,就得等明年了。”林晚秋把合作社的情况简单说了说,还拿出手机给对方看麦田和加工厂的照片,“我们合作社带动了五十多个妇女就业,要是能拿到认证,大家的收入还能再提高些。”
年轻的工作人员看着照片,又看了看林晚秋急切的神色,犹豫了一会儿说:“要不这样,我给主任打个电话,看看能不能先把报告给你,章等明天主任回来再补?”
林晚秋心里一喜,连忙道谢。工作人员拨通了主任的电话,说了几句后挂了机,从抽屉里拿出一份打印好的报告递给她:“主任同意了,你先把报告拿回去,明天让会计再来补盖章。”
林晚秋接过报告,连声道谢,又马不停蹄地赶去县农科所。张研究员正在办公室整理材料,看到她进来,连忙接过报告翻看:“还好赶上了!现在材料齐了,我帮你把电子版整理好,明天一起提交给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。”
林晚秋松了口气,坐在椅子上喝了口热水,才觉得浑身的力气都快用完了。张研究员看着她疲惫的样子,忍不住说:“晚秋,你这股拼劲儿真让人佩服。不过也别太着急,绿色食品认证虽然重要,但产品质量才是根本。”
“我知道,张老师。”林晚秋笑了笑,“就是想早点拿到认证,让社员们早点受益。上次您来合作社,也看到了,现在麦田里都装了质量追溯的传感器,加工车间也改造成了无菌车间,就是想让产品对得起‘绿色’这两个字。”
张研究员点点头,从抽屉里拿出一份文件递给她:“对了,省农科院最近有个‘绿色农业技术推广’项目,你们合作社符合条件,要是能申请下来,能拿到五万块的技术补贴,还能派两个人去省农科院培训。”
林晚秋接过文件,眼睛一下子亮了。五万块的补贴能买两台新的播种机,去省农科院培训还能学到最新的种植技术。她连忙问:“张老师,这个项目怎么申请?需要准备什么材料?”
“材料不复杂,主要是合作社的资质证明和技术推广计划。”张研究员耐心地讲解,“你回去写一份详细的计划,说明怎么把绿色种植技术推广到周边村子,下周交给我就行。”
从县农科所出来,已经是下午两点。林晚秋在路边的小吃摊买了两个馒头,一边吃一边往回赶。路上,她打开系统面板,看着“绿色食品认证申请”的进度条已经显示“90%”,心里满是期待。系统还弹出一个新的支线任务:“完成绿色食品认证,推广绿色种植技术至3个以上村庄,奖励‘有机肥料生产技术’”——有机肥料不仅能改善土壤质量,还能降低种植成本,正好适合合作社下一步的发展。
回到合作社时,已经是傍晚。王秀琴连忙迎上来,手里拿着一个快递盒子:“晚秋,北京的经销商寄来的样品,说是他们新设计的礼盒包装,让咱们看看行不行。”
林晚秋打开盒子,里面是一个红色的礼盒,上面印着“红旗合作社——绿色农产品”的字样,侧面还留了贴二维码的位置。礼盒里装着两袋槐菊清润茶和两瓶腌白菜罐头,摆放得整整齐齐。
“真好看!比咱们之前的包装高档多了!”王秀琴拿起礼盒,翻来覆去地看,“这样的礼盒,过年过节送礼肯定受欢迎,价格也能卖得更高。”
林晚秋点点头,心里却有了新的想法:“秀琴,你明天让设计队的人照着这个礼盒,再设计两个版本,一个针对普通消费者,一个针对企业采购,包装上一定要突出‘绿色认证’和‘质量追溯’这两个点。”
第二天一早,林晚秋就组织社员们召开会议,商量绿色种植技术推广的事。合作社的院子里,二十多个社员围坐在一起,手里都拿着笔记本,认真地听着。
“现在咱们合作社的小麦、槐菊都在申请绿色认证,接下来,我想把绿色种植技术推广到周边的西坡村、下河村和东河村。”林晚秋拿着一张地图,贴在墙上,“这三个村子有一千多亩地,要是能都种上咱们的抗逆品种,用上测土配方施肥和智能灌溉,不仅能提高产量,还能带动更多农户致富。”
西坡村的刘大叔第一个举手:“晚秋,我们村早就想跟着你们学绿色种植了!就是不知道怎么开头,你们要是能派技术员来指导,我们肯定愿意种!”
“刘大叔放心,我们会成立专门的技术推广队,每个村子派两名技术员,负责土壤检测、种子发放和田间指导。”林晚秋指着身边的技术员小李,“小李是省农科院毕业的,有丰富的绿色种植经验,到时候他会牵头负责技术推广的事。”
小李连忙站起来,手里拿着一份技术手册:“大家好,我会定期给大家培训绿色种植技术,比如怎么识别病虫害、怎么用生物农药代替化学农药,还会帮大家做土壤检测,制定个性化的施肥方案。”
社员们听了,都纷纷点头。东河村的张婶笑着说:“有技术员指导,我们就放心了!去年我种的白菜,用了你们的测土配方肥,产量比以前高了不少,今年要是能种出绿色白菜,肯定能卖个好价钱!”
会议结束后,林晚秋带着小李去了西坡村。村里的晒谷场上,已经聚集了三十多个农户,都是听说要推广绿色种植技术,特意赶来的。林晚秋拿着话筒,站在晒谷场的高台上,向大家介绍绿色种植的好处:“各位乡亲,绿色种植不仅能提高农产品的品质,还能拿到更高的收购价。就拿咱们的槐菊来说,普通槐菊一斤能卖五块钱,要是拿到绿色认证,一斤能卖八块钱,一亩地就能多赚两千多块!”
农户们听了,都纷纷议论起来。有个中年男人皱着眉问:“晚秋,绿色种植是不是要花很多钱?我们家条件不好,要是成本太高,怕是承担不起。”
林晚秋笑着说:“大家放心,我们合作社已经申请了省农科院的技术补贴,种子、肥料都会以成本价供应给大家,技术员指导也是免费的。而且,我们还会和大家签订收购协议,只要大家按照绿色种植标准来种,我们保证高于市场价10%收购,不会让大家吃亏!”
农户们听了,都放下心来。西坡村的村支书握着林晚秋的手说:“晚秋,真是太谢谢你了!我们村穷了这么多年,终于有机会跟着你们一起致富了!我现在就组织村民们报名,争取下个月就开始种!”
接下来的一个月,林晚秋和技术推广队的成员们每天都在三个村子之间奔波。他们帮农户们检测土壤,制定种植计划,还组织了三次技术培训,每次都有上百人参加。林卫东则负责种子和肥料的调配,每天骑着三轮车,把种子和肥料送到农户家里,有时候忙到深夜才能回来。
这天,林晚秋正在西坡村指导农户播种,手机突然响了。是县农科所的张研究员打来的,语气里满是兴奋:“晚秋,好消息!你们合作社的槐菊清润茶和腌白菜罐头通过绿色食品认证了!证书已经寄到所里,你赶紧来拿!”
林晚秋心里一喜,连忙和农户们打了招呼,骑着自行车往县农科所赶。拿到证书的那一刻,她看着上面“绿色食品”的标志,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——从春天到冬天,半年多的努力,终于有了结果。
回到合作社,林晚秋把证书贴在办公室的墙上,社员们都围过来看,脸上满是激动。王大伯看着证书,忍不住感叹:“咱们合作社终于有‘绿色认证’了!以后咱们的产品就是正经的‘绿色食品’,走到哪儿都有底气了!”
林晚秋笑着说:“大家放心,有了绿色认证,咱们的产品会卖得更好,大家的收入也会更高!北京的经销商已经说了,等咱们的认证下来,就把供货量增加到一百万,还会帮咱们把产品送进北京的大型商场!”
社员们听了,都欢呼起来。林晚秋看着大家开心的样子,心里满是成就感。她打开系统面板,看到“绿色食品认证完成”的任务已经显示“100%”,系统奖励的“有机肥料生产技术”也已经解锁。技术手册里详细介绍了用秸秆、畜禽粪便制作有机肥料的方法,不仅成本低,还能变废为宝,减少环境污染。
接下来的日子,林晚秋又开始忙着建设有机肥料生产车间。合作社的院子里,建起了一个三十平方米的发酵池,社员们把田里的秸秆、家里的畜禽粪便都运过来,按照系统给的配方进行发酵。不到一个月,第一批有机肥料就生产出来了,黑褐色的肥料散发着淡淡的泥土清香,经县农科所检测,肥力比普通化肥还高。
有机肥料投入使用后,效果立竿见影。麦田里的小麦长得更壮实了,叶片也更绿了;槐菊的花期延长了,花朵也更大了。县农科所的技术员来检测时,忍不住称赞:“你们的有机肥料效果太好了!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比去年提高了20%,这样种出来的农产品,品质肯定更好!”
随着合作社的发展越来越好,林晚秋也没有忘记回馈社会。她在村里建了一个“农业技术培训中心”,免费给周边村子的农户培训绿色种植技术;还设立了“助学基金”,资助村里考上大学的学生,每年拿出一万元,帮助他们支付学费和生活费。
村里的李小明,去年考上了华北农业大学,今年暑假回来,特意来合作社帮忙。他跟着林晚秋在田里学习绿色种植技术,在加工厂了解产品加工流程,还帮着整理质量追溯系统的数据。
“晚秋姐,我毕业后也要回来,跟着你一起搞绿色农业!”李小明拿着一份土壤检测报告,眼里满是坚定,“在学校里,老师经常说,现在国家越来越重视农业,咱们年轻人更应该为家乡的农业发展出一份力!”
林晚秋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:“好!合作社随时欢迎你回来!等你毕业,咱们说不定已经把绿色种植技术推广到全县了,到时候还需要你这样的专业人才呢!”
这天晚上,林晚秋坐在办公室里,看着合作社的账本,脸上满是笑容。这一年,合作社的总收入达到了一百万,其中绿色农产品销售占了六十万,加工产品占了四十万;社员们的人均分红比去年增加了一万块,最高的王大伯家分了四万多;技术推广到了三个村子,带动了五百多户农户致富,每户年均收入增加了五千多块。
她打开系统面板,看着“推广绿色种植技术至3个以上村庄”的任务已经完成,系统奖励的“有机肥料生产技术”也已经投入使用。系统还弹出了新的主线任务:“打造有机农业产业园,实现农产品全产业链发展,奖励‘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包’”——农产品深加工技术不仅能延长产业链,还能提高产品的附加值,比如把玉米加工成玉米淀粉、玉米胚芽油,把槐菊加工成槐菊糕、槐菊酒,这些都是合作社下一步的发展方向。
窗外,月光洒在合作社的麦田、加工厂和有机肥料生产车间上,一片宁静祥和。林晚秋站起身,走到窗边,看着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,心里满是坚定。她知道,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,可能会遇到市场波动、技术难题,但她有信心,在系统的帮助下,在家人和社员们的支持下,她一定能把红旗合作社打造成全县、全省乃至全国的有机农业产业园,让“红旗”品牌家喻户晓,让更多的农民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,让这片黄土地绽放出更灿烂的光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