简介
由著名作家“专业讨饭人”编写的《红楼:我的老婆是秦可卿》,小说主人公是贾寰,喜欢看历史脑洞类型小说的书友不要错过,红楼:我的老婆是秦可卿小说已经写了405627字。
红楼:我的老婆是秦可卿小说章节免费试读
祭祖之礼办得极为隆重,贾家在神都的八房子弟几乎全部到场。
仪式结束后,大开宴席,庆贺贾家再添一位爵爷。
四大家族及其他与贾家交好的老亲,或亲自前来,或派人道贺,场面十分热闹。
然而一向与贾家关系紧密、被视为铁杆盟友的王家,却未见族中子弟出席,只派管家送来贺礼。
这让王夫人颇感难堪。
毕竟她哥哥王子腾能坐上京营节度使的位置,还是靠贾家一手扶持。
王家如此行事,颇有忘恩负义之嫌。
在场宾客目睹此景,心中各自思量。
贾母心中不悦,宴上虽未表露,闲暇时却以异样目光望向王夫人,令她坐立难安。
而贾敬却似浑然不觉,依旧从容饮食。
宴毕,贾敬以年老体弱为由,唤贾蓉至榻前侍奉。
贾珍对儿子求助的目光视若无睹,不敢多言。
宾客散尽后,贾母借故将自己身边一名姿容秀美的丫鬟送至秦可卿处。
又亲往秦可卿院中,说了许多体己话,令秦可卿颇感困惑。
夜深人静,贾母离去后,秦可卿独自取出贾寰为她所作的画,纤指轻抚画纸,眉目间尽是温柔。
“你已如先祖般立下功业,夫君,何时归来?难道真要妾身苦守三载?”
北疆,大同总兵府。
东胡退兵后,各军陆续返防,唯贾寰被田泽留下。
此刻田泽正拍案怒斥:
“一群目光短浅、罔顾法纪之徒!”
左下首的贾寰却气定神闲地品着茶。
田泽发泄完毕,颓然跌坐椅中,喘着粗气。
他被九边总督曾正杰的回函气得够呛。
此前因东胡军突现大量新铸火炮,致大同危在旦夕之事,他上报曾正杰后,只得回函称将派人调查,令田泽不必再过问。
时隔近月,杳无音讯。
当他再度询问进展时,反遭回函斥责,令其专注管辖大同府。
戍边数十载,北疆军务他岂会不知?
虽心有不甘,明知此事难有结果,仍想尽力一试。
果然徒劳无功。
平息怒气后,田泽望向端坐下方的贾寰:“对此,你可有对策?”
贾寰闻言侧目,语气淡然:“简单,查一处杀一处,杀尽了自然太平。”
言辞轻描淡写,仿佛在谈论晚膳选择。
田泽苦笑摇头:“你这是要绝了他们的生路啊。”
晋商走私如此猖獗,背后必有倚仗。
不铲除这些势力,走私难以禁绝。
欲达贾寰所言成效,既需皇帝鼎力支持,亦要军队作为后盾。
否则这些人铤而走险,致使晋地生乱,后果不堪设想。
“贾寰”,田泽瘫在椅上轻唤。
“末将在”,贾寰起身行礼。
田泽直起身子,深深凝视他:“他日你若位居高位,定要铲除这些祸患。彼辈不除,晋地难安。”
随即望向门外苍穹,长叹:“晋地不宁则边疆动荡,东胡如狼,若觅得可乘之机,大梁危矣。”
这位守边一生的老将,面对昏暗朝局心灰意冷,唯将希望寄托于贾寰之身。
“若真有那一天,我定不叫他们好过”,贾寰应道。
此话确是由衷之言。无论他作何打算,在应对东胡问题上,他与朝廷利益一致。
北境未定之前,他不敢轻举妄动,以免重蹈为人作嫁的覆辙。
田泽颔首挥手,意兴阑珊。
二人默然片刻,贾寰轻啜清茶,试探道:“不知这些晋商背后,究竟站着哪些人物。”
田泽冷冷一笑:“六部、都察院、锦衣府,甚至九边各镇总兵,牵涉之广,连老夫也不清楚究竟有哪些人。”
他在九边多年,虽也曾收过晋商的“犒赏”,却实属无奈。大环境如此,他不收,别人也容不下他。
贾寰得知都察院也牵涉其中,心中一惊。大梁官制中,都察院兼具最高检与纪检之责,本是反腐要地。如今竟连它也沦陷,可见朝堂之污浊。
但转念一想,朝廷已腐败至此,朝中又有几人干净?都察院又怎能独善其身?
“连都察院都如此,还能指望什么?”田泽长叹一声,对时局愈发心灰。
他忽又想起一事,愤然道:“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邹宽,东胡攻城之际,竟在京城家中设宴作乐,简直不配为臣!”
贾寰闻言,唯有苦笑。国难当头,前线将士苦战,后方官员却纵情享乐。前方吃紧,后方紧吃,果然如此。
看来,每一个腐朽政权覆灭,都有其不得不亡的道理。
“此人如此荒唐,陛下如何处置?”贾寰问道。
田泽脸色阴沉,直言:“罚俸半年,以儆效尤。”
罚俸半年?贾寰先是一愣,随即明白过来。田泽曾说永安帝城府深沉,善于隐忍,待时而动。如此轻罚,或许是不愿此事动摇军心。
二人再度沉默。
此时,一名书吏持信匆匆而来,禀道:“大人,兵部公函。”
田泽接过一看,神色如常,对贾寰道:“兵部命你押送俘虏进京,速去准备。”
“遵命。”贾寰领命转身。
走出总兵府,他心中百感交集。终于可以回京了。
近日田泽多次提及,圣上对他颇为赏识。此番回京,很可能留京任职。但他其实不愿回去。
北地战事频繁,正适合他暗中经营。京城却是四面皆敌,勾心斗角,不如留在边关自在。
可他哪有选择的余地?上头一道命令,他就得奉命而行。
次日清晨,大同城外。
贾寰骑马与送行的田泽等人道别。
“将军保重。”
田泽点头:“路途遥远,你也珍重。”
贾寰应下,又向其余人拱手:“诸位保重,贾寰告辞。”
“一路平安!”
“贾将军珍重!”
道别后,贾寰率领五千人马,与兵部所派监军一同,押送万余东胡俘虏,踏上返京之路。
这五千人并非他麾下系统强兵,而是从大同府兵中抽调。云右所部需返回驻地,并未随行。
这也合理,那些人名义上仍属朝廷,并非他的私兵。他既返京,自有新千户接掌。
不过这样也好,他此去恐怕难返,这一千人正好在边军中为他暗中发展。有系统加持,他们随战功积累而变强,日后或可担任军中职务。
若边军中下层军官皆是他的人,就等于掌控了边军。届时无论上层将领是谁,都无足轻重。
当然,要实现这个目标,仅靠这一千人还远远不够,仍需日后慢慢经营。
贾寰骑马领军前行,两个多时辰过去,队伍仍在官道上稳步推进。
后方忽然传来骚动,贾寰回头吩咐侍卫:“去看看怎么回事。”
侍卫应声而去,很快回来跪地禀报:“大人,有俘虏想逃,闹出些动静,已经压下去了。”
这些东胡人被俘后,为防止生事,每日只给一顿饭,份量极少,勉强吊着性命。
一个多月过去,早已虚弱不堪,哪里还有力气反抗,很快就被制服。
“逃跑?”贾寰冷笑几声,对身旁的李南下令:“传令,随机挑五百人,就地正法。”
“遵命。”李南毫不迟疑,领命而去。
贾寰又对跪地的侍卫吩咐:“找几个懂蛮语的,告诉所有俘虏,再有下次,本将杀一千人,不怕死的尽管试试。”
“是……是”,侍卫额上冒出冷汗,匆匆转身传令。
一旁的兵部监兵欲言又止,却被贾寰的威势所慑,最终沉默不语。
不久,后方传来阵阵惨叫声。
待声音平息,李南缓步走来,拱手禀报:“大人,行刑完毕。”
“嗯,清理干净,避免疫病。”
处理完毕,大军继续前进。
这番杀鸡儆猴果然奏效,俘虏们一路安分,再未生事。
月余后,长安城郊。
正午时分,渭水桥畔人头攒动。
今日正是贾寰押送俘虏返京之日。
官道旁,除了礼部官员,还有许多学子文人前来迎接。
贾寰在边关立下大功的消息早已传开,声望日隆。
城门前聚集了京师学子,还有从周边各县乃至洛阳赶来的士人,都想一睹贾寰风采。
数千人围在城门口,人越聚越多。五城兵马司和顺天府唯恐生乱,派了不少兵丁维持秩序。
河边柳树下停着两辆华贵马车。
车旁立着几名彪形大汉,抱臂环视人群,目光凶悍。
周围人群拥挤,却无人敢靠近马车两丈之内,生怕招惹这些恶汉。
一辆马车里传来柔媚声音:“墨竹,到了吗?”
墨竹站在河边石上远望,回道:“还没到,奶奶别急。”
车内,秦可卿撅起樱唇,轻声道:“都这个时候了,怎么还没到。”
自得知贾寰确切归期后,她便觉得日子格外难熬。
食不知味,夜不能寐,只盼着贾寰早日归来。
“奶奶,都等了这么久,不差这一会儿。别急了,喝点水吧。”巧儿递过水壶。
旁边,探春、惜春和黛玉掩嘴轻笑,看着秦可卿思念成疾的模样。
另一辆马车里坐着贾琏。
贾寰凯旋,本应由族长贾珍迎接。
但贾珍称病推脱,只得由同辈的贾琏前来。
贾母原想让贾宝玉同来,但自贾母将贾宝玉看上的丫鬟送给秦可卿后,他便一直闹脾气。
让他来迎接贾寰,自然不可能。
无奈,只得贾琏一人前来。
“得,都是大爷,想怎样就怎样,就我天生劳碌命,什么事都得我来。”
马车里,贾琏把玩着纸扇,满口抱怨。
忽然,外头惊呼四起:“来了!来了!”
人群顿时骚动起来,纷纷向官道两旁涌去。
幸好顺天府和五城兵马司早有准备,在河边及官道两旁布置了人手,否则定有人被挤落河中。
听见动静,贾琏连忙放下纸扇下车。
另一辆马车内,秦可卿搁下水壶,轻轻将帘子掀起一道缝隙,向河对岸望去。
远处烟尘弥漫,一行队伍浩浩荡荡朝此行进。为首之人骑坐骏马,身着玄甲,枣红披风迎风招展,英姿飒爽。
秦可卿远远望着,虽看不清面容,却直觉那人正是她的夫君——贾寰贾则璞。
不知为何,她脸颊蓦地滚烫,急忙放下车帘,以手掩面,目光怔然。
瑞珠见了,奇道:“,怎么了?是瞧见姑爷了?”
“看……看见了……但离得远,瞧不真切……”秦可卿捧着脸低声答道,语带羞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