简介
小说《清宫卷王不想宫斗》的主角是青蕊,一个充满魅力的角色。作者“尊称椰子大王”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了一个引人入胜的世界。如果你喜欢宫斗宅斗小说,那么这本书将是你的不二之选。目前本书已经连载等你来读!
清宫卷王不想宫斗小说章节免费试读
青蕊伏在书案前,就着窗外透进的冬日天光,用一手尚算工整的楷书,仔细斟酌着字句。她要写的,并非正式的奏折,而是一份呈给主位娘娘端嫔,请其代为转呈皇帝的“条陈”。格式不必拘泥,重在条理清晰,言之有物。
她先从冬日宫中鲜蔬供给难得、价昂,且长途运输易致萎靡不鲜说起,引出自己搭建暖棚、试行无土栽培的初衷。接着,她并未过多描述技术细节,而是着重阐述了此法若能在各宫小厨房后院、或是宫内闲置空地稍加推广的几项益处:一则可补充冬日膳食,尤利于老人幼儿;二则可省去部分采买运输之费;三则宫人参与劳作,亦可活动筋骨,免于冬日慵懒。
然后,她笔锋一转,提到去岁京郊春旱,以及皇上于皇庄试行堆肥轮作之事。她谦逊地表示,自己于田间稼穑本是外行,只是结合暖棚经验与前人杂书记载,胡思乱想,觉得或可将堆肥、轮作、以及因地制宜选种耐寒耐旱作物等零星法子,与暖棚保温之巧思结合,汇编成一册浅显易懂的《农桑辑要》(暂定名),不必深奥,只求实用,若能下发至皇庄及八旗田庄,供庄头农户参详,或能于防灾增产有微末助益。
她通篇未提任何超越时代的知识,所有建议都建立在已有的“堆肥”、“轮作”、“暖棚”(可解释为升级版的“窖藏”或“盆植”)基础之上,只是将其系统化、条理化,并强调了“试验”和“因地制宜”的重要性。最后,她再次强调此乃“刍荛之见”,仅供皇上“茶余一览”,姿态放得极低。
写完后,她仔细吹干墨迹,将其封好,亲自前往正殿求见端嫔。
端嫔董鄂氏看完条陈,沉默了片刻。她掌管宫务,自然知道冬日鲜蔬的难得,也明白皇上对农桑的重视。博尔济吉特氏这份条陈,前半部分关乎宫闱用度,切实可行;后半部分则隐隐指向国计民生,虽看似谦卑,实则分量不轻。更重要的是,此女懂得借她之手转呈,既合规矩,又全了彼此的体面。
“贵人有心了。”端嫔将条陈收起,语气平和,“此事关乎宫用与农政,本宫会寻个合适的时机,代为呈报皇上。”
“谢娘娘。”青蕊恭敬行礼,并不多言。
她不知道端嫔何时会呈报,也不知道康熙看到后会作何反应。她只能等待,并继续经营好自己东配殿的这一方小天地。暖棚里的菜苗在她的精心照料下长势良好,已然可以间苗食用。她让德顺将收获的第一茬嫩绿的小白菜和菠菜,分出一部分,恭敬地送给端嫔和乌雅氏尝鲜,剩下的则留给自家宫人改善伙食。那清甜鲜嫩的滋味,远比冬日里常见的窖藏大白菜和萝卜更得人心。
就在这看似平静的等待中,前朝关于牛痘推广和京郊皇庄试验田的消息不断传来。牛痘接种在八旗子弟中率先推行,反应良好,恐慌情绪大为缓解。而皇庄那边施用堆肥、进行轮作的土地,秋收时产量明显高于往年,作物长势也更为健壮。这些实实在在的成效,通过种种渠道,最终都汇聚到了康熙的御案之上。
几日后的一个傍晚,梁九功亲自来到永和宫传口谕:“皇上口谕,博尔济吉特贵人献策农桑,心系宫闱,着晋为嫔,赐号‘瑞’。移居长春宫后殿。钦此。”
晋位为嫔!赐号“瑞”!
消息传出,六宫皆惊!
嫔位,已是一宫主位,可掌一宫事宜,地位远非贵人可比。而“瑞”字为号,更是寓意祥瑞、吉兆,意义非凡!皇上以此字赐予博尔济吉特氏,其褒奖、看重之意,已不言自明!
长春宫虽非东西六宫中最显赫的,但环境清幽,殿宇宽敞,远胜永和宫东配殿。更重要的是,成为一宫主位,意味着青蕊拥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和更独立的行动空间!
青蕊跪接旨意,心中亦是波澜涌动。这一步,比她预想的来得更快,也更稳。康熙没有因为她献上牛痘而给予过高封赏,却在她展现出持续不断的、于国于民有益的“巧思”和“实干”能力后,给予了实质性的地位提升。这符合他一贯的用人风格——重实效,看长远。
“奴婢……臣妾谢皇上隆恩!”青蕊改了口,声音带着恰到好处的激动与哽咽。
永和宫正殿内,端嫔董鄂氏听闻旨意,神色复杂地叹了口气,随即又释然。她早就料到博尔济吉特氏非池中之物,如今果然一飞冲天。她吩咐宫人准备贺礼,姿态做得十足。
而乌雅庶妃,在听到消息的瞬间,捏着绣花针的手指微微泛白,随即又若无其事地继续手中的活计,只是眼底深处,掠过一丝极深的忌惮与……紧迫感。博尔济吉特氏晋升速度太快了!而且凭借的并非子嗣或单纯的圣宠,而是这些实实在在的“功劳”。这让她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。
迁居长春宫的过程比上次更为隆重。内务府提前派人将后殿收拾得焕然一新,一应陈设用度皆按嫔位标准配置。青蕊带着其木格、德顺,以及永和宫拨给她的两名宫女、一名太监,浩浩荡荡地入住新居。
长春宫暂无其他高位妃嫔,青蕊这位瑞嫔便是实际上的主事人。她将带来的瓦盆、暖棚材料(拆解后运来重新组装)、堆肥缸等“家当”妥善安置在后院,依旧辟出一块地方作为她的“试验田”和“工作区”。拥有了更大的院落,她甚至规划着来年开春,可以尝试种植一些小型果树或观赏与经济价值兼具的花木。
安顿下来后,青蕊按礼制前往乾清宫谢恩。
康熙在西暖阁再次召见了她。这一次,他的态度明显更为温和。
“瑞嫔,”他唤了她的新封号,目光中带着审视与一丝不易察觉的欣赏,“你呈上的条陈,朕看过了。冬日增绿,于宫闱有益;汇编农书,惠及田庄,亦是老成谋国之言。你很好。”
“皇上谬赞,臣妾愧不敢当。”青蕊低着头,声音恭谨,“臣妾见识浅薄,只是将平日胡思乱想、并试着做成了的些许小事,斗胆陈于御前,能得皇上垂询,已是天恩浩荡。”
康熙微微颔首,对她的谦逊态度颇为满意。他话锋一转,问道:“朕听闻,前几日老四去你宫里,对你那暖棚很是好奇?”
“是。”青蕊心中微紧,谨慎回道,“四阿哥天资聪颖,于实务颇有兴趣,问了许多问题,臣妾将所知尽数回答,不敢有丝毫隐瞒。”
“嗯。”康熙不置可否,沉吟片刻,忽然道,“你既于这些稼穑巧技上有些心得,如今又是一宫主位,闲暇时,倒也可留意宫中年轻皇子公主之教化。朕观老四、老五(胤祺,宜妃所生)等,年岁渐长,整日拘在书房读圣贤书固然要紧,然于民生疾苦、物理常识,亦不可全然不知。”
青蕊心中猛地一跳!康熙这话……是什么意思?是暗示她可以接触皇子教育?还是仅仅随口一提?
她不敢怠慢,连忙道:“皇上教诲的是。臣妾定当谨记,若有机会,必当引导阿哥们知晓物力维艰,格物致知之理。”她将范围限定在“物力维艰”和“格物致知”上,这是最安全也最符合她“人设”的角度。
康熙看了她一眼,未再多言,挥了挥手让她退下。
回到长春宫,青蕊反复咀嚼着康熙最后那几句话。让她留意皇子教化?这究竟是随口一提,还是某种信号?联想到历史上雍正皇帝对务实科技的重视,以及他幼年时表现出的好奇心,康熙此举,或许真有深意。
无论如何,这为她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。她不必再仅仅局限于自己宫苑内的小打小闹,或许可以以一种更温和、更不易引人注意的方式,将一些基础的科学知识和思维方式,潜移默化地传递给下一代,尤其是……那位未来的皇帝。
当然,此事需从长计议,绝不能操之过急。眼下,她刚晋位嫔,首要任务是站稳脚跟,打理好长春宫事务,并将暖棚技术和汇编农书的设想落到实处。
她召来德顺,吩咐道:“你去内务府,寻些可靠的工匠,依着我们那暖棚的样式,但用料可更讲究些,在本宫这后院,再搭建两个稍大些的。另外,设法多收集些各地农书,尤其是讲具体耕种技术的,还有……寻些识文断字、又对农事有些了解的太监或年长宫女,本宫有用。”
她要开始着手真正编纂那本《农桑辑要》了。同时,扩大暖棚规模,不仅可以更好地满足长春宫自身需求,也能作为一个更规范的“示范点”。
瑞嫔娘娘要编纂农书、扩大暖棚的消息,很快在宫内传开。有人嘲笑她不务正业,堂堂嫔主竟终日与泥土为伍;也有人暗自心惊,觉得这位瑞嫔娘娘步步为营,每一步都走得扎实而有力。
而青蕊,则无视这些纷扰,沉浸在自己的计划中。她站在长春宫后殿的廊下,看着工匠们忙碌的身影,看着在冬日里依旧顽强吐露绿意的暖棚,目光沉静而悠远。
晋位封嫔,只是一个新的起点。她的舞台,正在变得越来越大。下一步,该让这深宫内外,都看看“瑞”字封号背后,所能带来的,究竟是怎样的“祥瑞”与变革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