逐鹿文学
高分必读小说排行榜推荐

第3章

首批联名款发货后的一周,苏清颜每天都盯着后台数据,心情像坐过山车。好评率虽然稳定在85%,但销量增长却明显放缓,尤其是老布坊的蓝染衬衫,预售时卖得最好,正式发售后反而后劲不足。

“怎么回事啊?”林薇薇拿着销售报表,眉头紧锁,“我们花了那么多心思做推广,短视频平台的挑战赛也有百万播放量,怎么实际转化率这么低?”

苏清颜翻看着用户反馈,发现问题集中在两点:一是价格,“89元的帆布包可以接受,但299元的衬衫有点贵,毕竟是老字号,不是大牌”;二是认知,“没听说过这个老布坊,不敢随便买,怕踩雷”。

“看来‘老字号’的招牌,在年轻人心里还没建立起足够的信任。”苏清颜叹了口气,“他们愿意为‘情怀’买单,但更在意‘性价比’和‘知名度’。我们之前太乐观了,以为有故事就能打动用户,忽略了品牌认知度的短板。”

项目组的气氛有些低落。小周忍不住说:“要不……我们降价促销?先把销量冲上去再说。”

“不行。”苏清颜立刻否定,“降价容易,但想再涨回去就难了。老字号的手工成本本来就高,降价会压缩利润空间,甚至可能逼得他们偷工减料,得不偿失。”她顿了顿,“我们得想办法提升‘价值感’,让用户觉得‘299元花得值’。”

她想到了陆时砚之前投资的“老布坊”,那家店靠“设计师联名”提升了溢价空间。“我们也可以找设计师合作!”苏清颜眼睛一亮,“找年轻人喜欢的独立设计师,和老布坊联名推出‘限量款’,设计师的名气能提升品牌认知度,限量属性又能增加价值感。”

她立刻联系了几位在社交媒体上有影响力的设计师,其中一位擅长“新中式”风格的设计师欣然答应:“我一直很喜欢传统面料,早就想和老字号合作了!”

设计师的加入果然带来了转机。联名款的设计草图在微博发布后,很快登上了热搜,#老布坊×新中式设计师#的话题阅读量超过500万,不少年轻人留言“这个设计好戳我”“等上线必买”。

然而,新的问题接踵而至。李阿姨在看到设计师的修改方案后,又开始犯难:“这个领口开得这么低,袖口还有破洞设计,这哪是衣服啊?年轻人真的会穿吗?”

“这叫‘解构风’,是现在流行的设计。”苏清颜拿出时尚杂志给她看,“破洞不是真破,是故意做的装饰,显得随性又有个性。您放心,设计师做过市场调研,这种风格在年轻人里很受欢迎。”

李阿姨还是不放心,偷偷找老顾客打听,得到的反馈大多是“看不懂”“不像正经衣服”。她更犹豫了,甚至提出要退出联名合作:“小苏,我知道你们想帮我,但我实在接受不了这种设计。万一卖不好,我这老脸都没地方搁。”

苏清颜急得上火,连续三天泡在老布坊,陪李阿姨一起看时尚秀、分析年轻用户的穿搭偏好,甚至请设计师亲自来店里,和李阿姨沟通设计理念:“李阿姨,您看这蓝印花布的工艺是根,我们的设计是枝叶,只有根扎得稳,枝叶才能长得茂。这个联名款保留了传统印染工艺,但版型和细节更贴近年轻人的生活,就像给老布坊开了一扇窗,让更多人看到里面的好。”

设计师还承诺,会在衣服的标签上标注“传统蓝印花布工艺”,并附上手写的工艺介绍,让年轻人了解老字号的价值。李阿姨被这份诚意打动,终于点头同意:“行,我就信你们这一次。”

解决了老布坊的问题,裁缝铺的“半定制校服”又遇到了麻烦。有学校反馈,校服的尺码还是有偏差,而且交货周期太长,影响了开学使用。

“手工测量太费时间了,一个人一天最多量20个学生,这订单量根本赶不上。”老师傅愁眉苦脸,“要不还是用标准尺码吧,虽然不合身,但快啊。”

“不行,‘半定制’是我们的卖点,不能丢。”苏清颜立刻召集项目组开会,“我们得想办法提高效率,同时保证精度。”

江哲提出了一个建议:“可以用‘智能测量’辅助手工。让学校收集学生的身高、体重、肩宽等基础数据,我们用算法算出大致尺码,老师傅再根据数据做微调,这样既能提高效率,又能保证合身度。”

他们联系了做智能测量的科技公司,开发了一套简单的算法模型,试用于两所学校后,效率提升了30%,尺码偏差率从15%降到了5%以下。老师傅看着数据,感慨道:“现在的科技真厉害,能帮我们老手艺省不少事。”

糕点店的进展相对顺利,“记忆味道体验课”在文创园办得有声有色,年轻人跟着老师傅学做桂花糕、绿豆酥,拍视频发朋友圈,形成了自发传播。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——传统糕点的保质期太短,常温下只能放3天,物流稍微延迟就会变质,导致不少售后投诉。

“这是老问题了,我们用的都是真材实料,没加防腐剂,就是这样。”糕点师傅无奈地说,“以前只在本地卖,当天做当天卖,没这烦恼。现在要发全国,确实难办。”

苏清颜带着林薇薇跑了好几家食品研究所,请教延长保质期的方法。专家建议:“可以用‘真空包装+低温冷链’的方式,能把保质期延长到7天,同时保留口感。”

他们立刻联系冷链物流公司,调整了包装方案,虽然成本增加了10%,但售后投诉率下降了80%。有顾客在评论区说:“收到时冰袋还没化,糕点新鲜得像刚做的,太用心了!”

就在项目慢慢步入正轨时,市场反馈却依然不温不火。除了设计师联名款带来的短暂热度,其他产品的销量增长缓慢,离预期目标还有很大差距。

“是不是我们的推广力度不够?”小周有些焦虑,“要不请明星代言吧?肯定能带动销量。”

“明星代言成本太高,我们的预算不够。”苏清颜摇摇头,“而且老字号的调性不适合太商业化的推广,强行请明星,反而会让用户觉得‘变味’。”

她翻看着用户画像,发现购买老字号产品的年轻人,大多是“文艺青年”“复古爱好者”,他们更相信“真实体验”和“口碑传播”,而不是广告轰炸。

“我们得换个推广思路。”苏清颜在项目组会议上说,“与其花大价钱打广告,不如深耕‘小众圈层’。比如和汉服圈合作,用老布坊的面料做汉服;和手账圈联名,推出裁缝铺定制的手账本;和美食圈的KOC合作,让他们实地探访糕点店,分享真实体验。”

项目组立刻行动起来,对接了多个小众圈层的博主和社群。汉服圈的博主穿着老布坊面料做的汉服拍了一组写真,在微博获得了上万转发;手账博主晒出裁缝铺定制的手账本,评论区全是“求链接”的留言;美食KOC的探店视频,让糕点店的线下体验课预约排到了一个月后。

圈层推广渐渐起效,销量开始稳步增长,虽然没有爆火,但胜在稳定。苏清颜看着后台数据,心里稍微踏实了些。她知道,老字号焕新不是一蹴而就的事,需要慢慢来,用口碑积累信任。

然而,平静之下,暗流从未停止涌动。

匿名短信再次发来,这一次的内容更让人不安:“张弛找到了李阿姨用工业染料的证据,下周会在行业论坛上爆料。他还联系了几家媒体,准备把事情闹大,让星芒和老字号都身败名裂。”

苏清颜的手控制不住地发抖。她立刻去查老布坊的面料检测报告,每一份都显示“合格”,植物染料的成分清晰可见。李阿姨怎么会用工业染料?是张弛伪造证据,还是……李阿姨有什么事瞒着她?

她想起李阿姨每次提到面料来源时,眼神都有些闪躲;想起上次去生产车间,看到角落里堆着几桶没有标签的染料;想起匿名发件人一次次精准的“提醒”,心里的疑团越来越大。

她必须查清楚真相。

当天下午,苏清颜借口“检查面料库存”,再次来到老布坊的生产车间。李阿姨不在,只有两个工人在染布。她走到角落,拿起那几桶没有标签的染料,问工人:“这是什么染料?怎么没有标签?”

工人眼神慌乱,支支吾吾:“是……是李阿姨新采购的,说是效果更好……”

“效果更好?是植物染料吗?”

“这……”工人犹豫了一下,“好像……不是……李阿姨说,少量用一点没事,能降低成本……”

苏清颜的心脏像被重锤砸中,手里的染料桶差点掉在地上。

竟然是真的。

李阿姨真的在用工业染料,而且是“少量混用”,为了降低成本。

她不知道该生气还是该难过。李阿姨看起来那么淳朴,怎么会做出这种事?是被成本压力逼的,还是……早就习惯了这样做?

更让她心惊的是,张弛怎么会知道得这么清楚?难道他在老布坊安插了人?

下周的行业论坛,张弛一旦爆料,不仅老布坊会完蛋,整个老字号焕新计划都会被牵连,她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将付诸东流。

她该怎么办?立刻举报李阿姨?终止合作?可这样一来,项目就彻底黄了,那些期待老字号焕新的用户会失望,项目组的心血也会白费。

还是帮李阿姨隐瞒,偷偷换掉染料,假装什么都没发生?可这是欺骗用户,违背了她做项目的初衷,而且张弛手里有证据,根本瞒不住。

苏清颜站在染坊的角落里,闻着空气中刺鼻的染料味,第一次感到如此无助。方案执行的困难她能克服,可人心的复杂和隐藏的阴谋,却让她手足无措。

那个匿名发件人,到底是谁?他一次次提醒她,是想帮她,还是想看她陷入两难的境地?

下周的行业论坛,将会是一场怎样的风暴?她能保住项目,守住真相吗?

(第十八章 完)

微信阅读

评论 抢沙发

登录

找回密码

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