逐鹿文学
高分必读小说排行榜推荐
我在贞观搞科技(陈远)在线免费阅读

我在贞观搞科技

作者:冰糖脆

字数:113347字

2025-10-20 10:13:51 连载

简介

精选一篇历史脑洞小说《我在贞观搞科技》送给各位书友,在网上的热度非常高,小说里的主要人物有陈远,无错版非常值得期待。小说作者是冰糖脆,这个大大更新速度还不错,我在贞观搞科技目前已写113347字,小说状态连载,喜欢历史脑洞小说的书虫们快入啦~

我在贞观搞科技小说章节免费试读

晨曦微露,杨柳坡的空气中依旧弥漫着那股熟悉的、令人不适的虫腥与草药混合的气味。陈远是在一阵剧烈的咳嗽中醒来的——混杂的空气终究还是刺激了他敏感的呼吸道。他摸索着用喷雾缓解了症状,‘真是够了,别人穿越是王霸之气,我穿越是哮喘喷雾不离手……’ 拖着依旧酸痛的身体,他钻出帐篷。

眼前的景象比昨日好了许多,虽然蝗蝻依旧可见,但那种铺天盖地、令人绝望的密度已不复存在。鸭群在圈舍里“嘎嘎”待哺,农人们脸上也多了几分生气,正按照他昨日的安排,清理着虫尸,修补着被啃噬的田埂。

然而,陈远的心情并未轻松多少。他深知,杨柳坡只是一隅之地,整个京畿乃至更广袤的区域,此刻恐怕正深陷虫海。他个人之力,就算累死,又能救得了多少?

‘不行,得搞标准化,搞流程,搞可复制的解决方案!一个人是救火队员,一套方法才能成为灭火系统。’ 他匆匆啃了几口干粮,便伏在临时搬来的木箱上,铺开纸张,炭笔在指尖飞速舞动。

他要制定一份详尽的《京畿蝗害综合防治方略》。

这份方略,不再是简单的技术说明,而是融合了他现代管理思维的一份“作战计划”。

第一章:敌情研判与预警。

他提出建立简易的“蝗情观测点”体系,在关键区域设置观察员,定期记录蝗蝻密度、发育进度、迁移方向,并尝试用简单的符号和数字进行量化记录,形成初步的数据网络。‘没有大数据,就先搞个小数据,总比两眼一抹黑强。’

第二章:分区治理与多兵种协同。

他将受灾区域划分为“核心灾区”、“扩散区”和“警戒区”。针对不同区域,采取不同策略:

核心灾区:以“鸭军”为主力,配合大规模人工捕杀(组织民夫,发放特制工具,按量计酬)和药液泼洒,目标快速降低虫口密度。

扩散区:建立“隔离带”,密集使用药液屏障、挖设连续陷坑,阻止蝗蝻向安全区蔓延。

警戒区:以预防和监测为主,动员百姓自查田亩,清除残余卵块,预备物资。

‘这就叫重点打击,分区包围,不能让它们形成流寇!’

第三章:后勤保障与资源调配。

他详细列出了所需物资清单:鸭雏(估算数量、征集与运输方案)、药材(种类、炮制方法、替代品建议)、工具(规格、制作标准)、人员(组织架构、职责分工、基本酬劳标准)。他甚至考虑了鸭群的“轮战”与“补给”,以及药渣、虫尸的无害化处理。‘打仗就是打后勤,老祖宗诚不我欺。得让朝廷明白,这钱必须花,而且得花在刀刃上。’

第四章:信息传递与民众动员。

他建议由官府发布通俗易懂的“灭蝗告示”,图文并茂地讲解蝗虫习性、防治方法和奖惩措施。鼓励民间自救,传授土法,并对防治得力的村社给予减免部分赋税的激励。‘要发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!光靠官府,腿跑断了也忙不过来。’

就在他奋笔疾书,不断完善这份方略时,一骑快马从长安方向疾驰而来,带来了朝廷的回应。

来的不是普通信使,而是李世民身边的一位内侍,还带着一小队禁军护卫。内侍宣读了皇帝的口谕,肯定了陈远在杨柳坡的功绩,并授予他“临时节制京畿诸县协防蝗事”之权,允许他调动部分地方资源,协调各方力量,全力推行其治蝗之法。同时,司农寺和将作监需全力配合,所需钱粮物资,可凭陈远签押的文书优先调拨。

这道命令,赋予了陈远极大的临时权限,虽然范围仅限于京畿蝗灾事务,且是“临时”,但已是莫大的信任和放手。

‘老板给力啊!这下可以甩开膀子干了!’ 陈远心中振奋,但压力也随之剧增。他知道,这是李世民在巨大压力下的一次豪赌,赌他的方法真的能行。若是失败,后果不堪设想。

他立刻行动起来。首先,他让张拙带着几名得力工匠和一份抄录的方略,火速返回将作监和农学司,开始大规模督造标准化的捕虫网、铁锹,并按照他的新图纸,紧急制作更大、更便于运输的移动鸭舍。同时,通过官方渠道,大量收购鸭雏和所需药材。

其次,他派出数队信使,携带方略的简化执行版和他本人的手令,分赴京畿各受灾州县,要求当地官员立即依照方略组织民力,并等候统一调度。

最后,他本人则坐镇杨柳坡这个“示范点”,一方面继续巩固成果,观察蝗虫动向,另一方面将其作为“培训基地”,接待陆续前来“取经”或接受指令的各州县小吏和乡老。他不厌其烦地亲自讲解,现场演示,确保他们能理解并执行这套综合方略。

然而,理想很丰满,现实很骨感。陈远的宏图大业很快便遭到了迎头痛击,百姓都是实用主义,附近的百姓见识过他的治蝗效果,纷纷效仿。然而,山高路远,交通不便,见过的终究是少数人,其他地方,就需要靠各级官府推行治蝗之策了,下级临时指挥上级,可想而知,不出意外的出意外了。

陈远的第一道指令,是要求京畿周边几个受灾严重的州县,立即仿照杨柳坡模式,组建“鸭兵”和配置药料。命令发出不久,麻烦就来了。

华州来的是一位姓崔的别驾(州刺史的佐官,品级高于陈远),态度恭敬,言辞却绵里藏针:“陈主事年轻有为,此法新颖。然我华州民夫已按古法,广掘陷坑,日夜扑打,颇见成效。若骤然更改,恐生混乱,反而不美。且一时之间,这许多鸭雏,实难筹措啊。”

‘好家伙,张口闭口就是古法,意思就是我这是瞎折腾呗?还拿鸭雏说事,分明是消极怠工!’ 陈远心中吐槽,面上却不动声色:“崔别驾,古法有效,自当沿用。然蝗蝻之势,非单一之法可制。鸭群食虫之效,杨柳坡已有明证。至于鸭雏,非是要官府凭空变出,可晓谕乡民,官府按市价收购,或鼓励富户捐纳,事后按功叙赏。此事关乎一州百姓口粮,还望别驾鼎力相助。”他搬出了“百姓口粮”的大义,又给出了具体解决方案,让崔别驾难以直接推诿。

同州的情况更直接,派来的只是一个户曹小吏,苦着脸道:“陈主事,非是下官等不愿奉命。实在是……王司马(州府高级佐官)认为,养鸭治蝗,闻所未闻,恐耗费钱粮而无功,已命我等将人力集中于扑打和祭天祈禳……”

‘祭天祈禳?!这都什么时候了还搞这套!’ 陈远差点一口气没上来。他知道,跟这个小吏说再多也无用,根源在于那位王司马的不信任。他立刻修书一封,言辞恳切但数据详实,再次陈述利害,并附上杨柳坡的简要成果,命人快马直送同州王司马,同时,也在发给朝廷的例行简报中,隐晦地提到了“个别州县因循旧法,新策推行遇阻”的情况。他要借朝廷的势,来压地方官的惯性。

即便在愿意尝试的州县,新旧方法的碰撞也无处不在。

陈远巡视到渭南另一处村庄时,就看到一幅奇景:一边是青壮按照他的指导,挥洒着刺鼻的草药汁液,努力构建隔离带;另一边,村中老者却请来了巫祝,在田头设坛,敲锣打鼓,烟雾缭绕,口中念念有词,祈求神灵驱虫。村民们则两边帮忙,心思不定。

里正尴尬地解释道:“陈主事勿怪,老人们信这个,也是求个心安……”

陈远看着这魔幻现实主义的一幕,内心无力:‘得,科学与玄学同台竞技……算了,至少他们没阻止我洒药,也算是一种进步吧。强行禁止反而可能引发抵触,就当是给他们的精神安慰剂了。’

他没有强行制止祭祀活动,而是当着村民的面,亲自演示鸭群捕虫的效率和药液的效果,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和可见的结果,来逐渐蚕食旧有观念的阵地。他对里正和青壮们说:“鬼神之事,渺茫难测。然鸭食虫,药驱虫,乃眼前可见之功。多一分实在的举措,田里就多一分收成的希望。”

陈远的方略和成功案例,依靠驿马和信使传递,速度有限,且到了地方,经过层层解读,难免失真。一些距离杨柳坡较远的州县,收到的可能只是几句简单的指令,对具体操作一头雾水,甚至听闻“养鸭”二字,便觉得荒唐,干脆置之不理或敷衍了事。

陈远很快意识到这个问题。他一方面催促朝廷将更详细的《防治方略》和《操作图示》尽快抄送各州县;另一方面,他利用手中的临时权限,从将作监和农学司抽调了一批理解他理念的吏员和工匠,组成数个“技术指导小组”,派往各州县,现场讲解、示范,确保执行不走样。

他还鼓励那些已经取得成效的村庄,派人去邻近尚未推行或推行不力的地方“现身说法”。农人之间朴素的交流,有时比官府的文书更具说服力。

尽管阻力重重,但在陈远的全力推动、皇帝的明确支持以及杨柳坡等先行地区成功范例的鼓舞下,新的治蝗方略还是如同水滴石穿般,慢慢在京畿之地渗透开来。

鸭群开始成规模地出现在更多的田野,药液的味道在更多的田埂边弥漫,标准化的工具提高了捕杀效率。虽然传统的扑打、祭天仍在继续,但“陈氏新法”已然占据了一席之地,并且在越来越多的区域显示出其优越性。

陈远站在一处刚刚被鸭群“清扫”过的坡地上,看着原本密布的蝗蝻变得稀疏,对身旁跟随学习的某县县丞说道:“看见了吗?法子或许新,但管用。农事关乎生死,容不得固步自封。”

那县丞看着眼前景象,终于心悦诚服地拱手:“下官……受教了。”

夜幕降临,陈远回到临时驻地,身心俱疲。不仅要应对蝗虫,还要应对人心和官场,这比研发手摇发电机累多了。他揉着太阳穴,在笔记上写下:“推广之难,难于上青天。非仅技术之困,实为观念、利益、惯性交织之网。需以实效破疑,以耐心疏导,借势而为,方有寸进。”

他知道,治理若虫只是第一阶段,一旦它们羽化成为飞蝗,真正的考验才会到来。而到那时,他建立的这套初步的、尚显脆弱的协同体系,将面临终极挑战。

微信阅读

评论 抢沙发

登录

找回密码

注册